2)第362章 分拆_盛世华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进,相信总有一天能建立一套真正科学的科研方法。

  不过不管怎么说,他拿出来的这个方法确实比之前大家没头苍蝇一样要强的多。

  尤其是这个技术统筹总小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各项研究工作快速展开,都有了不小的进步。

  比如擒纵器的模型很快就被打造出来,把摆锤挂上确实能驱动齿轮转动。

  另一组专门制作发条,也很快就拿出了合格的发条。装在摆锤的悬挂点上,为摆锤提供驱动力。

  只是受限于钢材的质量,这个发条的弹性不足,差不多四五天就要上一次力。

  但不论怎么说,钟表最基本的动力结构就做成了,剩下的就是细微处调整。

  比如,如何让擒纵器匀速转动,如何确定转速的快慢……这些都需要时间慢慢的摸索。

  本来陈景恪以为这一点会很难,还要搞个变速齿轮结构什么的,然后被一个叫赵友昌的学生用两根钉子给解决了。

  具体来说就是在擒纵器的传动杆两侧各钉一根钉子,不论受力有多大,传动杆摆动的幅度都没办法超过两根钉子的约束。

  擒纵器匀速转动的难题就此被解开。

  陈景恪看的也是傻眼不已,然后就开始自我检讨,自己还是受前世的影响情不自禁把问题复杂化了。

  受到赵友昌的启发,大家似乎都觉醒了一般,提出了种种办法。

  然后就有人发现摆锤的长短可以影响转速的快慢,经过一连串的实验之后,终于找到了一秒钟跳动一次的准确频率。

  这其中陈景恪的手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毕竟是从零开始,谁都没办法准确知道一秒钟该有多长。

  如果纯靠人工去测量,需要的时间会很长,而且误差也会非常大。

  前世最早的钟表,一天的误差能保证在十五分钟以内就算是精品了。

  后来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研究总结,才把机械表的误差固定在每天一分钟以内。

  现在有了他的手表作为参照物,可以更加直观的测量出秒针跳动是快还是慢。

  不但节省了摸索的时间,还直接把钟表的误差缩减到了最少。

  当然,想把误差缩小到每天不超过一分钟,就不是单纯的结构能做到的了,做工也同样重要。

  对于他的手表,众人自然都表示了惊奇,但被他用一句家族长辈所造只有这一个给打发了。

  众人见此也不敢再多追问什么。

  李泰倒是很平静,他可是见过运动手环的,又多个手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现在就剩下最后一个难题了,如何解决时分秒三根针的转速不同问题,这个幅度调节不好一切都是白搭。

  不过还好,李泰亲自带领的小组,在陈景恪的提示下制作出了差速齿轮。

  三个不同大小的齿轮组合在一起,非常简单粗暴的结构,但却非常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把所有的零部件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