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二章 人事即政-治(二)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有些冒失。”

  范纯粹说了一句。

  资历、政绩人家都无可指摘——人家参加过漠北之战,立有军功,被敕授光禄大夫勋位。又在岭北苦寒之地施政抚民,待了足足两年。

  这份履历,沉甸甸的。

  “范季公,张思叔已经四十一岁,相比我等,确实年轻。但是实际上,不年轻了。”蔡卞笑呵呵地答道。

  范纯粹不出声了。确实,张绎四十岁了,跟自己和蔡卞这样的六十翁比,当然年轻,可是跟新派骨干们一比,一点都不年轻。

  张叔夜,崇政殿大学士兼左仆射,下一任太宰的不二人选,才四十七岁。怎么比?还有李纲、赵鼎、长孙墨离、曾保华、曹铎,都才二三十岁,一个个都身居高位,又怎么比?

  不比了!

  范纯粹越想越气馁——新派为什么人才辈出呢?从五十到二十多岁,完全没有断层。反观旧派这边,苏迈都算年轻——可他也五十三岁了。

  后继无人啊。

  范纯粹再想到官家一即位就大搞国考和诸大学——当时大家都以为官家在搞一朝天子一朝臣。可是现在反思一下,才发现玄机所在——先派心腹亲信控制住各大学,在招录考试时,通过出题等各种方式,把志同道合或者有潜力可培养的人才全部收拢进各大学。

  再在大学两年学习过程中,不断淘汰,不断影响,最后通过国考,把这些培养出来的学子送到大宋官场的各个角落——现在每年的国考,考中甲科者,成均、璧雍大学的学子占六成,乙科占五成。剩下的那四五成,还被江东大学、江宁大学、东海大学等新派据主流的大学占去大头。

  十年沉淀下来,难怪新派的人才层出不穷,一茬接着一茬。旧派却像是被刨了根似的。

  也难怪,你新派学问学得不好,就算成为海内大儒,通不过国考,照样连九品小吏都当不了。如此之下,谁还愿意去费心学旧学?

  官家即位之初,就已经定下谋略,才有今日之结果。或许,诸公大儒们当初没有识破这些,就已经注定失败了。

  很快,张绎成为淮西郡布政使备选人中票数最多的一位,十票。

  议定完这几位府尹和郡布政使人选后,又合议了两位按察使,三位布政副使和三位直隶知州的人选。

  “地方缺职已经议定,现在议一议翰林院等机构主官人选。小苏公(苏辙)因为身体原因,坚决辞去翰林院大祭酒一职。出缺了总要补上。吏部推荐了潘意、刘昺...五人。在发表意见前,老夫提一句。”

  蔡卞捋着胡须,泰然自如地说道:“翰林院自天启年后,职责大变,现在下辖庶常馆、禹谟馆和彝伦馆。坊间有言,“郡守出翰林,将军源万胜”,什么意思,大家都知道。”

  大家当然都知道,翰林院是培养文官的重要机构。

  每年国考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