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章 蛙声一片论丰年(四)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运输成本占去了很大一部分。所以要想价格便宜,必须把运输成本降下来。”

  “怎么降运输成本?当然是修快速干道,疏通内河漕运。这也是朕和尚书省在新元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开始四国道和内河漕运工程。”

  “只有道路疏通,才有可能统一收税,进而撤除各地的税卡。为什么?因为道路疏通了,从国道和河运上转运,就算加上过路费,也最快捷最省钱。大家都愿意通过国道和河道转运大宗货物,那朝廷只需在要道上设置征税点即可了。这是相辅相成的道理。”

  赵似开始在黑板上写写画画起来,“朝廷利用牌照的方式,监管而不是控制制盐产业。这些民办或官用的盐场,所产的盐必须缴纳盐税,中间运输、后面的贩卖一概不管,各显神通,自有竞争。”

  “谁的运输成本低,谁就能卖出比别人低一点的价格,引得百姓来多买,还能赚到比别人更多的利益。国情检计局做过一个调查。盐场提高规模,改进晒盐法,把成本降低到每斤三文。加上盐税每斤六文,出场价不过九文。从海州等地,通过海路、水路到江西,运费不过每斤六文。加在一起才十五文,再加上利润,卖二十文。跟岭南私盐的价格一样了。”

  “可是私盐承担的风险,跟官盐能比吗?”

  学员们一听,都有点兴奋。对啊,这样一算,确实便宜了。这还是数千里外的淮盐,要是岭南的官盐,更便宜。

  如此一来,百姓得实惠,商贾赚到钱,官府收到税,三方都得利。

  修国道、通河运还有这么重大的积极意义?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啊。官家是从哪里明悟到的这些道理?圣贤书上根本就讲过这些啊。

  又讨论了两刻钟,赵似看着在座的学员,忍不住又出声问道。

  “诸位,朕讲了这么多,有没有人摸到这些话题的精髓?没关系,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等了一会,开始有人发言了。这在官家面前表现,机会难得,要好好把握。

  不少发言空洞无用,但是其中有部分还是言之有物。

  “尽信书不如无书,要从实践出发。”

  “把民本和税赋这看似矛盾实际是统一的两端,放在一起考虑。”

  “陛下,微臣觉得你的策略是紧盯物产,放活个人。”

  嗯,这个人才是谁?

  赵似顺着声音找了过去,正是叶逊。

  他不仅是“赋税改制大辨议”的活跃分子,还被举荐进入到计部税政司,参与赋税改制工作。

  赵似指着他问道。

  “叶逊,你为何这么说?”

  “陛下,听了你今天的讲话,微臣受益匪浅,也悟到一个方向。陛下一直在规范,把所有的物产,归纳到有迹可循的轨道上来。有迹可循,自然就方便掌握。对于经营等等,却是完全放开。这种放开,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对人创造财富的放开,任由大家在律法规定的范畴里,发挥聪明才智,各显神通,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来。”

  “精彩!非常精彩啊!”赵似忍不住拍着手赞叹,“说的非常对。朕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根本,放活个人,让大家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只有如此,朝廷才能收到更多的赋税。”

  说到这里,赵似感叹道:“我朝的税吏,不敢说绝后,至少是空前。出乡路上有税吏,过河渡口有税吏,进出县城门口有税吏。百姓们出村进城卖把蔬菜,贩条咸鱼,都要收税。”

  “竭泽而渔,这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啊!”赵似叹息着。

  你是天才,:红甘泉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