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四十四章 宋军大变_大宋世祖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重点收集,幸不辱命。根据宋国官家制定的《大宋陆军会典草案,宋国的军队分陆军和水军。陆军分常备军和地方守备军。”

  “地方守备军的编制暂时还没有出来,常备军的编制目前分卫和军。卫,叫驻守各卫,暂分十六卫,左右翊卫、左右金吾卫、左右武卫、左右骁卫、左右威卫、左右监卫、左右屯卫、左右千牛卫。”

  “每卫下辖若干个团,按照战略位置,划分防区,分驻要点。如京畿地区,左翊卫驻河阴,右翊卫驻襄邑,左金吾卫驻长垣,右金吾卫驻扶沟建雄镇,四卫下辖若干步兵和骑兵团,具体数目小的还没有打听出来。”

  “驻开封城外城是侍卫军,内城和皇城归御卫师。其余十二卫分驻全国各战略要地,以团为基本作战和编练单位。”

  李青鸾忍不住问道,“团?这是沿用前唐折冲府下辖的团。以团为基本作战和编练单位,怎么个章法?”

  “回郡主的话,以步兵团为例,每团辖正兵三营,加上团部的中营和后勤的后营,合计四千。团部设统领、副统领、团虞候、团参谋和团参军、团司务。”

  “团虞候、团参谋、团参军和团司务是干什么的?”

  “郡主,团虞候叫军政官,明军纪,聚军心,奋士气。管着团政工处和宪兵队,属于典军署这一条线;团参谋属于团参谋处的,负责日常训练、作战指挥等,团参军是团参谋和参谋处的主官,属于参谋署那一条线,也是军事官。团司务,负责全团后勤,后营归他管,属于军需官。三人加上团副统领,都是团统领的辅官。”

  “辅官?哦,军需官属于军需署那条线。广顺,你继续。”

  “是郡主。团下面是营,每营辖正兵四队,加上营侦查队、医护队、司务队等,合计一千人。营设领营、副领营、营虞候、营参谋和营参军、营司务。每队辖三哨,加上队正、队副、队虞候、侦查班、炊事班,以及队部的医护官、文书等。合计两百人。”

  “营虞候和队虞候是营队一级的军政官?”

  “郡主英明,一眼就看出了。”

  这时一直俯身在记录的李辅仁忍不住抬头问道:“郡主,宋国官家设这些军政官干什么?”

  李青鸾冷笑了几声,“这就是赵十三的高明之处。历朝历代,天子都不放心统兵在外的大将。尤其以宋国历代皇帝为甚。他们沿袭前唐陋习,常以内侍为监军,结果弊端重重。赵十三干脆改成军政官,专司明军纪,聚军心,奋士气。自成一个体系,牵制领兵打仗的将官。”

  “偏偏这些军政官也是属于军官,同为军队一脉。军内军外,谁也不能说不好,反而还要赞誉奉承赵十三一改前朝本朝陋习。哼,本郡可以猜测到,军政官和...”

  “军事官、军需官。”张广顺连忙补充一句,“内部都是这么分叫的。”

  “嗯,军事、军政、军需官都是分开的,各成一派。”

  “是的郡主,军事、军政、军需官的选拔、培训和部分考成,都是各归参谋、典军和军需三署负责。只是平日和战时的指挥管理,由各部队主官主导,部分考成,由上级部队负责。”

  “是啊,各司其职,互相牵制,偏偏被捏在一起,同在一支军队。打起仗来,一荣皆荣,一辱皆辱,谁也逃不离干系。平日里再大的毛病,也要捏着鼻子同心协力。”

  李青鸾有些意兴阑珊,“虽然不知道如此分设效果有多大,但本郡相信,赵十三肯定经过深思熟虑,参考过历朝历代监军制度,才有此举。”

  其实李青鸾不愿意说出心里的实话,她初步判断,这样分设,说不定真得可以解决军队放权和信任这个矛盾问题。

  本郡还是低估了赵十三啊。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