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51章:公子从何处来?_蓉大爷的逆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司时期的习俗加以禁止,也包括服饰在内。

  永顺知府袁承宠在雍正八年颁布:“服饰宜分男女也”;保靖知县也“限一年,尔民岁时优腊,婚丧宴会之际,照汉人服色。”

  从此,土家族服饰男女一式的外观形式得以彻底改变,男性由穿刺花衣裙而改穿满装;妇女则上穿满装,下着汉裙,即八副罗裙。

  这一时期,由于汉人商贾把大批进口“洋布”(旧时指机器织出的平纹布)带入土家地区,洋布的质优价廉,逐渐替代了土家人自己纺织的溪布、斑布。

  织锦除了用于被面、祭祀时的披毯或孩子的盖裙外,几乎不再用于服饰。

  大多数土家民众服饰非常简朴,据《酉阳直隶州总志》卷十九·风俗志记载:土家服饰“俗尚简朴”,“无奢靡之风”。

  此时的土家族服饰已不如以前那样鲜艳,喜好“五色斑衣”的习俗逐渐向“尚简朴”演变,就如土家俗谚所云:“好吃不过茶泡饭,好看不过素打扮”。

  不过,土家服饰虽然在外在形制上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冲击和融合,但却在内在的灵魂里保留着土家族自身的民族性格,主要体现在图腾崇拜、工艺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视觉等方面。

  在土家族人的心中,繁多的色彩中,红色则最受人青睐。

  红色有着热烈、鲜艳、醒目、样和之感,因此喜红者诸多。

  有色必有红,久而久之,不但在服饰上而且在生活上也形成了无红不成喜,有喜必有红之俗。

  “改土归流”后,由于受封建王朝的压制,以及中原文化的强大影响,土家族的服饰男女服装均为满襟款式,改掉了“男女服饰不分”的民族服装,加以土家族的家织花边,保持着本民族服装的浓厚特色……

  这一点,在其他的土家青壮年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唯独在覃伊这里,有点“鹤立鸡群”的样子。

  她在各方面都看着不像个普通的土家妹子,倒像个即将冲上战场的将军,而且她的身高,比自己之前进城时见过的许多土家妇女都高了不少,自己认识的女子里,也只有苏月娥能够压她一筹。

  很快,又有一队人马突兀地杀出,高喊着自己听不懂的土家语,不过看对方的表情,显然不是什么好兆头,多半就是容美土司的人。

  贾蓉安安静静地看着这一幕,时不时地喝一口茶,虽然这种大战将至的氛围让人很是觉得紧张,不过他很乐意当这个观众。

  看她此刻沉着冷静地部署防御,组织反击,亲自上场左突右击,很快就杀败了对方的三次兵阵冲锋……可见是经受过多次战斗洗礼的,经验丰富。

  容美土司部众一时间陷入苦战,只得暂时撤退,这时候,她的妹妹又迅速组织人手追击了一阵,直把对方撵出宣恩城外一百里时才停止了追击,回头再来救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