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740章 以粮为本_重生宋末之山河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我们皆知无论古代还是现代,打仗打的就是国力。攻守双方的博弈持续了几千年,无论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军队,如果吃不上饭,距离失败也不过是一步之遥。而底子厚的一方,总能在长期战争中保持优势。

  赵昺在前世记的一个有关粮食生产的数据。据统计,春秋时期,中国平均亩产的粮食约为五十多公斤;到汉朝时达到六十多公斤;到魏晋时期则达到九十公斤左右。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太湖流域平均亩产:唐朝时一百三十八公斤;宋朝时期二百二十五公斤;明朝时期三百三十公斤;清朝时期四百七十公斤。

  可见古代的生产力有限,加之农业技术落后,越往古代,单位亩产粮食越低。而原本土地上出产的粮食产量不高,而剩余的部分便是很有限的,再赶上天灾人祸又要大量减产,可以积攒的粮食实在不多。

  所以古代的一次大规模出征,差不多要消耗全国一半的存粮。而赵昺发动的北伐攻城掠地,连连报捷,看起来很美,但是攻占的地盘越大,需要赈济的人口也就越多,直接后果便是粮食消耗快速的增加,导致可用的粮草直线下降。

  以致兵家有“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之说,通俗一点说,从百里外向军队运粮,国家少一年的存粮;二百里,少两年的存粮;三百里,少三年。可见古代战争对粮食的消耗是多么惊人的。

  物资消耗的大幅增加,同时带来的另一个后果就是运输压力的增加,而随着战线向前推进,物资投送的距离也就越远,需要动员的人力和运输工具同样会大幅增长。而麻烦的还不只是粮食运输,转运途中粮食损耗更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唐代名将征突阙时,支持他们的后勤队伍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地区,单程行程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途中粮食损耗高达百分之九十。损耗最大的部分正是民夫自己的伙食,毕竟民夫吃不饱,根本无法背负沉重的粮食前进。而途中降雨导致的粮食腐烂、被麻雀老鼠吃掉等等,都会造成粮食在运输途中的大量损耗。

  可能会有人疑惑,如果粮食运输这么困难,为什么军队不携带大量牛羊行军呢?古代游牧民族的军队确实是这样行动的。这或许是一种解决方案,但局限性很大。一方面,蒙古大军的崛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很难复制个例经验。另一方面,携带牲畜行军一样要消耗大量的粮草,一旦牲畜中疫病流行,“军粮”将迅速断绝。所以,战争中这种可靠性太差的方式是不可取的。

  而当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时还真用过这招,即携带了大量随军牲畜出征,但面对旷日持久的高句丽地区围城战,最终还是因粮食耗尽而被迫退兵无功而返,也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