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民国之大导演(60)_直播学习强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假且短暂的甜蜜,这种甜蜜就是肥皂泡,一阵风吹过就破灭了。

  相比较周冯和的顾虑重重,远在西北的赵藏玉却有不同的看法。

  自从谢听澜到了西北,就会定期给这里的灾民进行免费的电影放映。他和无数放映员深入灾区,每天晚上定时给灾民放电影。

  晚上也因此成为西北灾民一天中最期待的时间。在结束了一天的辛苦劳累后,他们坐在土疙瘩上,津津有味的看着光屏上动来动去的小人,时不时发出畅快的欢笑声,一天的劳累也烟消云散。

  在《万花筒》制作完毕后,这些西北灾民就是谢听澜的第一批观众,同样在西北动员群众的赵藏玉也因此借光,抢先观看了谢听澜的这部新片。

  诚然,这部电影不够“深刻”,不够批判,不够“悲剧”,不能给人震撼,还会让人怀抱着不切实际的期待。

  但是这部电影在灾民中间引发了很大反向,不少灾民把这部电影一看再看,甚至达到了对电影剧情倒背如流的程度,电影中的一些幽默桥段也让人百看不厌,观影过程中尝尝能引发欢笑声。

  同时,它带给灾民们的直观影响也是可观的。很多原本不愿意让孩子读书浪费时间的灾民,都愿意送孩子去上他们开办的免费扫盲班了。因为在《万花筒》里他们看到了读书所带来的直观的好处——朱根生不正是依靠读书改变命运,成为一个受人敬仰收入丰厚的大学教授了吗?

  他们苦口婆心都无法扭正的观念,谢听澜靠一部电影就做到了。

  这部电影给了他们希望,给了他们熬过漫长黑暗时光的动力。

  所以在赵藏玉来看,这就是一部好电影。

  乐景收到了一封针对《万花筒》的读者来信。

  这封信的主人有个特殊的身份。

  他叫中村大川,是一名日本人。

  中村大川并不会汉语,但是这时候日本还没有像后世那样推行去汉化,昭和男儿的汉字储备量甩令和废宅们几条街。如今的日本文化人都能流利的掌握汉字的用法,老派文豪们习惯用汉字来写文章。所以这时候中日两国人见面,语言不通也能用手谈来交流。

  因此乐景能很轻松的看懂这篇日本人写就的汉字信。

  中村在信中简单的提及了自己的人生经历。

  他和《万花筒》的主角都是流浪儿出身。为了吃饱肚子,中村大川响应政府号召,来到中国东北进行开荒。

  “......在电影院里看到《万花筒》时,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的人生,说来不怕您笑话,从头到尾我的眼泪就没停下来。

  和朱君一样,我家曾经也是租用地主家的田地的。我父亲是一个很勤劳的人,夙兴夜寐,一年四季都要不停劳作,可是即便如此,我们还是吃不饱肚子,因为每年的收成的3/4要交给地主,更过分的是,租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