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韩非入定_儒家修身:读书人从大秦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儒家系,现在只剩七系,外人看起来,儒家是一个整体。

  但在儒家内部看来,彼此却泾渭分明,特别是荀子一脉,跟其他人更是格格不入。

  准确的说,荀子跟诸子百家的关系都不好,因为诸子百家,都被他骂过……要不是身份足够高,早就被人打上门来了。

  所以说荀子说自己不会武功,就是在扯淡!

  不会武功,年轻的时候就被人打死了。

  于是连带着,高景跟儒家其他脉的关系也不怎么亲近。

  韩非跟李斯作为荀子的弟子,自然也是如此。

  ……

  儒家是不断发展的,“心学”可以说是儒家大成之作。

  先秦的儒家,只有克己修身,讲仁义礼智信,等到董仲舒吸纳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才算是开始如道家那般向“内求”。

  等到唐朝佛门东渡,发现很多佛法没办法翻译,儒家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其中有所缺失,于是又开始融入佛教。

  一直到宋朝,儒家融入道学佛学后,开启了理学,开始寻求“理”,天理,义理。

  无论是朱熹,陆九渊,还是北宋五子,无一例外都有“专研佛学十数年”的履历。

  明朝的王阳明,将陆九渊的“心即理”给具体化,形成了“心学”。

  这前后两千多年的差距,也就是荀夫子心境高远,智慧广深,胸怀博大,才能有所参悟。

  像韩非李斯,就一无所得。

  ……

  两年过去了。

  高景总算是把三十三种文字给学全了……当然,说是学全,只是全部录在书里。

  他自己本人只是专注于七国文字,其他的只是混个眼熟,需要的时候翻书一看就有了。

  中间高景还抽空去了一趟藏书楼,花了半年多时间,把里面的数十万卷藏书给录到书里。

  小圣贤庄的前身是稷下学宫,诸子百家都曾经汇聚于此论道,收集了诸子百家所有的典籍。

  虽然齐国曾经覆灭过一次,典籍缺失了一部分,但却是七国中藏书最丰富的地方。

  总之,从此之后,高景再也不用抱着沉沉的竹简去阅读了。

  只要摊开书,小圣贤庄的一切尽在其中。

  而且通过这本书,高景更容易“读”到著书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

  ……

  “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高景端坐着身体,捧着书放声诵读着。

  身体做的很端正,身体正了,练呼吸也顺畅许多,心态自然而然的也会端正。

  如今高景读书的时候,很专注,杂念也在渐渐减少。

  人一专注,记忆力,思维力也随之提高。

  杂念减少,心灵就会变得纯粹,感知力,领悟力也就随之提高。

  有一部电影叫“永无止境”的,里面有一种药,吃下去几天内就能学会别人需要几年,十几年才能学会的本事。

  这种药就是让人的思维高度集中,极度专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