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3章 解锁_方外:消失的八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经。手绘本保存于寺院,然后又请来高手匠人雕刻成石板,镶嵌于『药』师殿的地基四周,一直到嘉庆年间、昙华圆寂后才彻底完成,

  民国二十六年,也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沪淞会战失利,紧接着南京失守,日寇沿长江西进,战火很快蔓延到境湖一带。兵荒马『乱』,不少达官贵人举家逃亡,跟着撤退的大部队逃往江西、湖南一带,老百姓也纷纷逃到乡下躲藏。

  赤山寺的和尚也几乎跑光了,在隆隆炮火声,有位经律院执事僧法号行甫,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口樟木箱子逃进了山。那时赤山寺在市郊,所谓山也是离赤山寺不远的、无人居住的荒丘野林。徒步挑着两口沉重的箱子,他也不可能走得太远。

  山有一座隐蔽的岩洞,为赤山寺历代高僧闭关参悟之处,所以行甫才知道这个地方。他用『乱』石封住了洞口,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赤山寺的新任住持也是那位张锦麟先生才带着僧众找到了这里。大家打开山洞一看,行甫坐在那里早已圆寂。

  其灵骨旁放着两口樟木箱子,身前的空地有火烧的灰烬痕迹。樟木箱是赤山寺收藏的重要经卷,其有这七卷《法华经》。行甫挑着箱子逃进山时,天正下着大雨,他在路不小心滑了一跤,其一口箱盖摔开了,有不少经都淋湿了。

  行甫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洞生火将这些经卷烤干,再放入箱封存,防止被虫鼠蛀咬。有的经卷可能当时没有干透,又在箱子里捂了这么长时间,保存状况已经非常恶劣,卷如焦炭状令人碰都不敢碰。

  赤山寺僧众伏地恸哭,纷纷要求住持立塔撰铭供奉行甫灵骨,再请高手匠人修复这批经卷。张锦麟还真请来了一位高手,此人名叫吴太询。吴太询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修复了这批经古卷,其最重要的东西是这七卷《妙法莲华经》。

  当未修复的经册还剩下最后一卷时,吴太询家有急事必须返回。《法华经》最后一卷所附宣纸的记录,是这位吴太询写的。

  吴太询感叹,身为江湖册门传人,此次在赤山寺修复经卷,是他有生以来付出心血最多的一件事,也尽展所得传承技艺。但还有最后一卷《方外图志》尚未修复,实为人生憾事,暂收于金丝楠匣,以待来年再修。

  看到这一段记录,丁齐取出了柜子的一个小木匣。他整理这批珍本古卷时,其实第一个打开的是这个木匣,但是看了半天没敢动,只得又放了回去。

  假如事先不知道木匣放的是什么东西,几乎谁都认不出来,它像一根木炭,大小似小超市里两块钱一根的粗火腿肠。

  此物原先应该是一卷装裱在衬纸宣纸图册,淋湿后又烤干,但当时可能已经打不开了,外面烤干了里面还是湿的

  请收藏:https://m.biquge54.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